2025中国企业消费级科技产品TOP15

2025-10-14 DBC 德本咨询

周刊头图.jpg

2025中国企业消费级科技产品TOP15
S/N企业/产品备注
1华为“鸿蒙Next”原生生态全家桶:纯血鸿蒙系统将脱离安卓,其能否在手机、平板、PC、手表间构建无缝协同、体验独特的“超级终端”,是2025的看点
2小米汽车(第二代或旗舰版)作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第二代产品将更成熟,其与米家智能家居的联动能否创造颠覆性体验,将决定小米生态的天花板
3荣耀“魔法大模型”AI手机荣耀在端侧AI上布局深远,2025的旗舰机将更注重个人隐私下的AI能力,如真正的个性化秘书、能创作复杂内容的AI等
4大疆“沉浸式”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结合更轻便的FPV眼镜和智能避障,提供普通人也能轻松上手的、堪比亲自飞翔的沉浸式航拍体验
5OPPO/vivo 卷轴屏概念手机柔性屏技术的集成,从概念机走向小规模量产,挑战现有手机形态,探索屏幕尺寸的可变可能性
6科大讯飞AI学习机升级版基于大模型,成为一定程度上的个性化家教,不仅能答疑解惑,亦能洞察知识薄弱点,动态生成专属学习路径
7安克创新(Anker)300W全场景氮化镓充电站一个设备解决笔记本、手机、平板、手表等所有设备的快充问题,成为数字游民的“能源中心”
8极米/当贝超短焦4K激光投影仪进一步小型化、智能化,搭配抗光屏,在任意墙面投射百寸高清巨幕,颠覆家庭影音娱乐方式
9华米科技Amazfit专业健康手表搭载更专业的医疗级传感器,提供更精准的无创血糖趋势监测、血压监测等,成为个人健康管理终端
10石头/科沃斯全能型扫地机器人实现从扫拖到“洗、烘、集尘、自清洁”的全自动化,实现“解放双手”,成为智能家庭的清洁中枢
11蔚来/小鹏的城市通勤版子品牌车型针对城市内短途出行,推出更小巧、更便宜、支持换电或超快充的智能电动车,重塑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12字节跳动PICO新一代VR/MR一体机硬件更轻薄,生态内容更丰富,重点发力VR直播、社交和健身,推动混合现实走向主流消费市场
13百度“小度”智能家居机器人具备一定移动能力和机械臂的桌面机器人,不仅能语音交互,更能完成端茶、送物等简单物理操作
14雷鸟创新/OPPO Air Glass 2消费级AR眼镜外观接近普通眼镜,重量大幅降低,能实现实时翻译、导航信息提示等,成为“可穿戴的AI助理”
15华为 MateBook X Pro 2025款笔记本电脑不再是简单的文件传输,而是应用接续、算力共享、硬件能力池化,华为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移动通信基因和全场景生态能力,这是其它同类品牌所不具备的
备选漫步者“空间音频”旗舰耳机通过先进的头部追踪技术,在任何设备上都能提供媲美影院级的沉浸式空间音频体验,重塑听觉感受
2025.10 DBC(DB Consulting)/CIW

2025的消费科技主旋律是“AI驱动的场景融合”。 winner将不再是单点功能的冠军,而是能最佳地融入用户生活场景、提供无缝且智能体验的产品。这些产品共同描绘的未来,是一个更智能、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数字生活图景。

2025年的消费级科技产品不再仅仅是功能的堆砌,而是AI深度融入个人生活、虚实边界模糊、以及个性化体验极致化的成果。

核心机遇

AI原生体验的全面普及,这是最大的机遇。生成式AI将从云端走向设备端,成为产品的“大脑”,机遇在于打造真正个性化、主动服务、自然交互的产品。例如,能理解上下文并进行复杂创作的AI助手、根据用户健康数据自动调整运动计划的穿戴设备等。

万物互联与生态融合,单一产品价值减弱,场景化解决方案价值凸显。机遇也在于基于自身优势(如手机、智能家居、汽车)构建无缝的跨设备体验生态。用户购买的将不是一个孤立的设备,而是一个生态的“入场券”。

细分市场与个性化需求的爆发,主流市场饱和,但垂直领域(如银发经济、宠物经济、户外运动、专业创作)的需求远未被满足。机遇更在于深度洞察特定人群的痛点,推出精准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如为老年人设计的简易智能屏、为内容创作者定制的便携工作站。

严峻挑战

同质化竞争与价格内卷,这是最直接的挑战。尤其在成熟品类,技术方案趋同,极易陷入参数竞赛和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微薄,无力投入长期研发。

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在高端芯片、核心算法、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等领域仍受制于人。地缘政治波动可能随时中断供应链,威胁产品迭代和生存。

数据隐私与安全信任危机,随着AI需要更多个人数据,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担忧日益加剧。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数据,并建立坚实的用户信任,是品牌能否长远发展的基石。

用户增长红利见顶与需求疲软,国内主流消费电子市场已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激发用户的换机欲望变得愈发困难。

优企的产品发展方向

从“技术堆砌”转向“场景驱动”与“价值创造”,错误思路往往是“我们的手机有最新的芯片和1亿像素摄像头。”正确思路或应为“我们的产品如何帮助你(一个Vlogger)在旅途中更轻松地拍摄、编辑和发布高质量视频?”产品定义应始于用户场景和待完成的任务,技术是为解决场景问题服务的工具。

构建“核心能力圈”与“开放生态”的平衡,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护城河(如华为的通信和影像、大疆的飞控),但同时要以开放的心态融入更广阔的生态。通过API、开源SDK等方式,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为你的产品增值,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

践行“端侧智能+云端大脑”的混合AI架构,将涉及隐私的敏感计算放在设备端,将需要巨大算力的任务放在云端。这既能保护用户隐私、实现低延迟响应,又能提供强大的AI能力。这是赢得用户信任的技术关键。

深耕ESG与可持续发展,产品的环保属性(如使用回收材料、模块化设计便于维修、提升能效)不再是成本,而是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年轻一代消费者有强大吸引力。

总结而言,未来的赢家不会是“什么火做什么”的跟风者,而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用户、坚守长期主义、以技术解决真实问题、并能构建起健康生态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将不再是冷冰冰的硬件,而是有温度、懂人心、能融入生活的智慧伙伴。

周刊底图.jpg

(文/标识)

e-Mail:lab@enet16.com

【DBC拟定框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