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N | 企业 |
|---|---|
| 1 | 华为 |
| 2 | 联通数科 |
| 3 | 海尔智家 |
| 4 | 海康威视 |
| 5 | 阿里云 |
| 6 | 小米集团 |
| 7 | 百度智能云 |
| 8 | 海光信息 |
| 9 | 中移物联网 |
| 10 | 科大讯飞 |
| 11 | 中兴通讯 |
| 12 | 京东方 |
| 13 | 软通动力 |
| 14 | 宇视科技 |
| 15 | 浪潮信息 |
| 16 | 腾讯云 |
| 17 | 大华股份 |
| 18 | 中软国际 |
| 19 | 美的集团 |
| 20 | 途鸽科技 |
| 21 | 新华三 |
| 22 | 广联达 |
| 23 | 润和软件 |
| 24 | 澜起科技 |
| 25 | 东软集团 |
| 26 | TCL集团 |
| 27 | 商汤科技 |
| 28 | 亚信科技 |
| 29 | 亨通光电 |
| 30 | 神州泰岳 |
| 31 | 广电运通 |
| 32 | 海信 |
| 33 | 蚂蚁数科 |
| 34 | 研华科技 |
| 35 | 用友 |
| 36 | 汇顶科技 |
| 37 | 金山云 |
| 38 | 荣联科技 |
| 39 | 移远通信 |
| 40 | 东信和平 |
| 41 | 浩鲸科技 |
| 42 | 紫光展锐 |
| 43 | 宝信软件 |
| 44 | 力维智联 |
| 45 | 广和通 |
| 46 | 四维图新 |
| 47 | 威胜信息 |
| 48 | 星网锐捷 |
| 49 | 佳都科技 |
| 50 | 美格智能 |
| 51 | 康佳 |
| 52 | 大唐电信 |
| 53 | 创维集团 |
| 54 | 有方科技 |
| 55 | 移为通信 |
| 56 | 映翰通网络 |
| 57 | 超图软件 |
| 58 | 奇安信 |
| 59 | 徐工汉云 |
| 60 | 鸿泉物联网 |
| 61 | 信锐技术 |
| 62 | 旷视科技 |
| 63 | TCI科技 |
| 64 | 树根互联 |
| 65 | 开鸿数字 |
| 66 | 云赛智联 |
| 67 | 远望谷 |
| 68 | 依图科技 |
| 69 | 海曼 |
| 70 | 智华科技 |
| 71 | 果下科技 |
| 72 | 融硅思创 |
| 73 | 银基科技 |
| 74 | 利尔达 |
| 75 | 四信 |
| 76 | 云米科技 |
| 77 | 特斯联 |
| 78 | UIOT超级智慧家 |
| 79 | 华米科技 |
| 80 | 亿联科技 |
| 81 | 海纳云 |
| 82 | 西部智联 |
| 83 | 左岸芯慧 |
| 84 | 好运达智创 |
| 85 | 优碧科技 |
| 86 | 犀云科技 |
| 87 | 德沃智能 |
| 88 | 飞博赛斯 |
| 89 | 技象科技 |
| 90 | 智联安科技 |
| 91 | 渊联技术 |
| 92 | 鸿湖万联 |
| 93 | 小匠物联 |
| 94 | 必博半导体 |
| 95 | 希微科技 |
| 96 | 典格通信 |
| 97 | 智启云智联 |
| 98 | 农博创新 |
| 99 | 赛富能 |
| 100 | 鹏鹄物宇 |
| 2025.11 DBC/CIW/eNet16 | |
从概念探索走向规模化应用
当前,我国物联网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广泛覆盖与深度集成的特点。
在政策层面,物联网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多项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与支持,从“互联网+”到“新基建”,物联网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地位不断强化。
技术积累方面,我国在传感器、通信模块、网络传输与平台软件等关键环节取得了显著进步。无线通信技术如5G的商用部署为物联网提供了低延迟、高带宽的连接能力,而窄带物联网等专有标准的普及则解决了大规模终端接入的功耗与成本问题。同时,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合,使得物联网设备不仅能采集数据,更能实现本地智能决策,提升了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应用场景上,物联网已深入各行各业。在消费领域,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日益普及,通过语音交互与远程控制提升了生活便利性;在工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设备监控、预测性维护与供应链优化,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在公共服务方面,智慧医疗、智能安防与环境监测等应用有效改善了资源分配与应急响应效率。
企业方面,物联网企业的生态结构反映了行业的成熟度。硬件领域,部分企业在低功耗设计、集成化与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高端传感器与芯片的设计能力仍相对薄弱,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平台与服务企业则致力于构建物联网操作系统与数据分析工具,部分企业依托云计算资源,提供从连接管理到业务集成的全栈解决方案,降低了物联网应用的门槛;创新企业与中小企业也在细分市场中寻找机会,通常聚焦于垂直领域,如农业物联网、智能健康等,通过差异化产品与服务填补市场空白。
更智能、更集成、更安全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结合,将推动感知、计算与决策的一体化,实现从数据收集到智能行动的闭环。边缘计算架构的普及,则使数据处理更贴近源头,减少云端依赖,提升响应速度与隐私保护。同时,区块链技术有望应用于设备身份认证与数据溯源,增强系统的透明性与信任度。
在应用场景下,如工业领域,物联网将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构建虚拟映射模型,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优化与故障预测;智慧城市将迈向全域智能,通过城市级物联网平台整合交通、能源与公共安全系统,提升治理效率与居民体验;农业物联网通过精准灌溉与环境监控,助力可持续发展。
同时,物联网的产业生态也将更加强调开放与协同。跨行业标准与通用协议的制定,有望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设备与平台的互操作。开源社区与共享经济的兴起,可能降低开发成本,加速技术普及。企业间的竞争也将从产品转向生态,通过联盟与合作构建全链条服务能力。同时,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将激发新价值,推动物联网从工具型应用向赋能型平台演进。
随着物联网设备数量的激增,网络安全防护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免疫,零信任架构与内生安全设计将成为发展重点。隐私保护法规的完善将要求企业在数据收集与使用中遵循更严格规范,技术普及带来的数字鸿沟与就业结构变化也将需通过政策引导与社会协同予以应对。
结语
当前,我国物联网行业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已形成广泛的应用基础与活跃的企业生态,随着技术融合与场景深化,物联网将更智能、集成与安全,驱动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创新。
(文/陈皮)
e-Mail:lab@enet16.com